今天,作為復旦大學圍繞黨的創新理論面向校內外推出的一套融媒體系列視頻黨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下稱《綱要》)系列視頻微黨課正式推出。19講每節課對應一個專題,20分鐘時長輔以大量視頻素材、歷史鏡頭和動畫技術等。
據介紹,該系列黨課的授課教師均為近年來在復旦大學備受師生和社會歡迎的專家教授,既有桑玉成、黃仁偉等國內相關領域資深的領軍者,又有李冉、沈逸等學界新秀,涵蓋了復旦大學老中青三代人文社科學者。作為復旦大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點理論輔導材料和理論宣傳闡釋成果,這一系列課程將陸續向該校干部師生和社會各界推送。
掰細掰碎:既堅持問題導向又堅持需求導向
“說實話,看到中央‘三個往里走’和‘多形式’等的要求,我們辦公室就一直討論,如何在復旦落細落小落實,讓理論學習入腦入心,讓復旦的干部師生學深學實。”為了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學校借助主題教育,在學員中專門展開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雖然大家對理論學習都有思想自覺也高度認同,但客觀上,日常的教學科研任務也的確非常繁重。“甚至附屬醫院有的醫務工作者,清晨門診或上手術臺前,才有一點時間進行理論學習,很難做到傳統的集中時間、統一地點在黨校課堂中學習,希望能創新學習載體、直接獲取學習資源。”學校的黨校負責人周曄提到,師生員工們普遍反映,希望能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利用日常工作生活的間隙開展理論學習。于是,20分鐘左右的視頻微黨課便成為了大家最歡迎的選項。
“深入淺出”成為了這一系列視頻微黨課的鮮明特色,既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有理論的“高度”和“深度”;也體現復旦人文社科綜合、整體的學科優勢,具有鮮明的“復旦”特色:既有宏大敘事,又有細致入微的比較分析,既論述理論的真理性,是經典理論的繼承,又與時俱進,彰顯時代特征,不回避當前的社會熱點,既講“是什么”又講“為什么”,既講“怎么看”又講“怎么辦”。
縱觀系列微黨課,這樣例子比比皆是。
此外,嵌入大量視頻材料和最新融媒體渲染技術也成為了該系列視頻微黨課的亮點。學員們看后紛紛“點贊”:“看到最新的國慶70周年大國盛典、C919國產大飛機試航、復興號疾速飛馳等等特寫鏡頭,就像看‘大片’一樣:非常吸引人。”
“我們嚴格遵照《綱要》的框架、章節安排黨課。雖然為便于學員們學習,每一章節我們都獨立拍攝成一個專題,每一節微黨課只有20分鐘左右,是‘碎片式’的,但‘形散而神不散’,理論要站得住腳,一定是是一個整體。”主創團隊表示,在與授課教師打磨課程時,‘三個講清楚’尤被重視:要把這一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講清楚;把它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講清楚;把其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講清楚。“這樣才能使得學員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保證系統全面學。”
既有單一專題的理論解讀“盆景”,又有十九章、十九講的“百草園”,既見“獨木”又沉浸在整體理論闡釋的“森林”中。為了實現這樣的整體性,該系列微黨課致力于令理論闡釋具歷史縱深感,囊括中西方制度、道路、理論、文化比較的寬闊視野。而這恰恰是復旦學者的強項。
顧鈺民教授在講授“經典教科書上的、傳統的社會主義”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舊兩種不同的社會主義時,在視頻中大量穿插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黑白鏡頭。這讓很多90后、00后的學員看得目不轉睛:“原來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是這樣一路走來!很多畫面我第一次看到!”
而沈逸研究員在“國家信息安全”一章的錄制時,親自帶來了他參加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國家網信安全會議的《新聞聯播》視頻畫面,原汁原味地講述加上本人的“帶入感”,瞬間將理論與人們的心靈距離拉近。
主創團隊表示,系列視頻微黨課無論形式如何創新、載體如何靈活、技術如何炫目、語言如何清新,但目標是不變的:課程的目的,就是要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深入人心、在復旦大學落地生根。
作者:盧曉璐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顧軍 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