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間,涵蓋了地下商城,地下停車場,地鐵,礦井,軍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間等,其開發利用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下空間在城市建設中比例逐年提升,尤其是中心城區,據專家透露,北京西城區的地下空間開發率已經占到了40%。
地下空間開發需要哪些條件?市政總院在開發的時候需要哪些技術?地下空間發開之后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2019年全球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上海峰會暨2019第七屆中國(上海)地下空間開發大會于10月28日上海拉開帷幕,論壇聚焦未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與實踐、地下基礎設施智能-智慧化建設運維、地下物流系統創新發展、地下防災減災體系構建、未來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戰略等問題。
從東京到上海,為全球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全球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上海宣言》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啟動,1991年地下空間建設的《東京宣言》提出了“21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世紀”。此后的近30年間,經過城市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伙伴城市的實踐總結和探索研究,認識到有必要從城市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韌性和生態安全角度提出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舉措。據此,作為白皮書總則部分的《上海宣言》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從《東京宣言》到《上海宣言》,立足中國實踐,總結普適規律,在全球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領域不斷貢獻“中國智慧”。
城市注重高層建筑、大廣場、寬馬路城市等城市地面空間及形象工程建設,對于地下基礎設施等“隱形”設施往往關注不足,造成了“城市可持續發展、韌性和生態安全問題”叢生。聯合國于2016年在《新城市議程》中提出城市的包容性、安全性、韌性、可持續性等戰略目標,并正式把地下市政管廊,地下公共步行網絡,地下廢物儲存以及地下交通設施四種地下空間發展形式作為實現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解決方案。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治理“城市可持續發展、韌性和生態安全問題”的主要著力點,我國學者提出應以綠色發展、創新驅動、鏈接全球為核心理念,以韌性、綠色、智能、人文的城市智慧型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要抓手,提供全球城市在土地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能耗攀升、災害頻發等方面解決方案。
《上海宣言》包括了利用地下空間節省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改善城市慢行交通、提高地塊連通性增強(商業等)城市活力和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韌性增強城市綜合抗災能力、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等六點內容。
綜合技術理念,提供地下空間開發優質服務
什么樣的地下空間可以開發?論壇上,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石曉冬表示,生態地質、經濟評估和安全性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隨著城市開發強度不斷增大以及對城市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注重整體性和綜合性,符合建設集約型城市的需求,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此,市政總院提出“將片區地下空間整體開發打造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整合的大平臺”理念,為高品質成片區城市開發又走出了一條新路。
地下空間不僅引領城市的立體發展,更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市政總院于2006年成立了“上海市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平臺”,在大斷面矩形盾構技術、地下道路隧道預制拼裝技術、城市地下道路運營安全保障技術、綜合管廊預制拼裝和智慧化綜合運營管理技術、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智慧城市精細化管理物聯接入平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和發展成就,相關研發成果應用于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通道、北橫通道、諸光路地道等項目。
記者了解到,十多年來,市政總院先后承擔或參與了上海外灘通道、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北橫通道、武漢王家墩商務區、深圳前海、蘇州中心廣場、南京江北新區、雄安新區等一大批國內地下空間重點地區開發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還編制了上海首個地下空間詳細規劃——《五角場副中心地區地下空間實施性規劃設計》,為五角場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制定規劃藍圖和實施路徑,構建了國內首個超大型空鐵換乘樞紐和首個站城一體化大型商務區,還謀劃了可持續的世博軸和園內基礎設施。通過構建生態化、立體化的世博軸,既打造了宜人的世博園區標志性建筑,又解決了入園大客流的交通疏解。
作者:汪荔誠
編輯:汪荔誠
責任編輯:張懿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